
DIP推进医院发展的现实意义
DIP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:
1、大数据DIP更强调精细化管理内涵
(1)医保总额预算执行:医保管理部门遵循“以收定支,收支平衡,略有结余”,过去的医保总额预算大部分以项目预算为主,现在的DIP更加强调病种预算,这就要求医院综合考虑DIP核心指标,建立全院医保预算模型,精准落实医保预算指标。
(2)总量指数能级管理:从过去的关注药占比、耗占比、检占比等指标转向关注指数单价。医院要调整低、中、高病组总量指数占比,优化总量指数结构。
(3)能级质量管理向精细化迈进:从过去的院、科两级管理向院、科、组三级管理转变,进而管理到人。
(4)推动新项目新技术开展:实时分析病案分组数据,实现新技术新项目快速识别、快速反馈、快速应用。
(5)指数单价成本管控:从过去强调水、电、煤、物业、仪器设备等的成本控制向病种指数单价成本管控转变,构建成本管控模型,建立临床路径与病种分值的对应关系,合理有效降低成本。
(6)探索新型绩效评价体系:将CMI(病例组合指数)、RW(DIP分值)等指标引入绩效考核体系,督促临床科室提升诊疗能力及服务水平。
2、DIP基于医生现实发生的医疗行为
DIP医保支付对临床医生的诊疗能力及综合素质提出了更大考验,不再是以简单的费用标准来控制医生的行为,而是要求医生要更加贴近病人实际,根据现代医学科技的进步,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诊疗方案,以最低的成本将病治好。
3、DIP医保支付推进分级诊疗
作为三级甲等的大型公立医院,应该更多收治中、高难度病种。对于低难度病种,未来政府将实行医保限额支付,超额部分医保不再支付,以此将低难度病种下沉到二级或基层医院,推动分级诊疗。
4、DIP更强调医保全面预算管理
过去医保预算的制定主要是依据医院业务量的增长、新购仪器设备、招聘新员工、增加新学科等,而DIP要求医院的全面预算是基于大数据理念的医保全面预算管理。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根据2019年RW区间建立了工作量对CMI影响的预测模型,根据2019年收入结构建立了CMI与每指数单价的预测模型,通过预测模型可以看出DIP支付与医院转型发展紧密相关。
摸清医院现状,抓住发展主要导向
通过DIP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首先要清楚医院的发展现状如何,摸清家底,理清未来发展思路。
2019年7月,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成为上海市DIP的全市综合性三甲医院试点单位。DIP实施改变了医院的绩效考核内容,它要求医院加大对病种、病因、手术、操作、治疗、成本、经济结构的科室考核。针对这样的改变,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做了一系列DIP相关指标的分析,模拟公布了各RW区间值的病种数量、CMI值TOP20的科室、全院带组医生CMI值、病例数>50的医生数量、全院疑难病例科室分布TOP20、RW>2的病种手术病例和病例分段统计及死亡病例病种分布及科室分布TOP10等。
对总量指数和每指数单价的考核,让医务人员了解到绩效考核方向的改变,基于此,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对各科室进行了新的布局,建立了基于DIP的相关指标分析,包括不同区间CMI值病种的每指数劳务、每指数药品、每指数材料、每指数单价等。以医院胃肠外科的A、B两个不同组为例,在患者均次费用相同情况下,两组的药占比、材料占比、检占比呈现出很大差异,哪组患者的病情更为复杂难以评判,但如果以国家卫生部公布的胃肠肿瘤RW值2.4分的指数单价为衡量标准来考核药占比、耗占比就会有很好的说服力。同样,把指数单价放在全国进行比较,仍具说服力。
同时,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对各科室病种CMI值对应的效益指标进行了分析。根据骨科病种分析结果得出结论,CMI值为0.46的关节炎的保守治疗不应该由三级医院来收治,对于高难度的全部/部分膝关节置换和全髋关节置换的病患CMI值在4.92和5.32,医院应该积极鼓励多收治。
基于RW DIP模型可以预测,在总工作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,不断改善总量指数结构、降低药耗,可以获得医保预算、医保结余与成本结余同步增长,促使公立医院的内部运营管理真正体现高质量。
着力推进转方式、调结构、转机制
关注重点病种,优化成本结构。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依据学科特点,确立了300个院内重点病种,参照市级标杆水平,通过拓展诊疗方式,寻找技术的创新点和突破方向,通过病种路径不断优化,撬动病种结构加快转型,不断提升病组内涵质量。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逐步扩大病种分析范围,逐步明确2021年资源合理配置,优化成本绩效方案。通过300个病种的测试及管理模式的改变,300个病种的CMI值提升到1.24,每指数单价下降4.35%,趋势向好。
实施组长负责制,建立医政和经济运行新模式。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划分了619个医疗小组,来落实病种结构及手术再分级,以此为基础开展“院-科-组”病种绩效考核。对于医技部门,建立了数量与质量兼顾的医技考核制度,主要考核检查阳性率、诊断符合率、肿瘤发现率等,分为基本型、智慧型、操作性型、治疗型、后处理型。
数据驱动精细化管理
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公立医院改革及DIP带给医院的挑战,医院运营管理者必须转变观点调整思维,强调以数据驱动精细化管理,实现医院良性可持续发展。
来源:HIA数据服务平台,文章为原文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医信邦立场。
文章评论